桃園、新屋|
石滬漫遊小旅行:走進百年石滬捕魚!海客漁夫一日漁事體驗(牽罟文化館、新屋石滬故事館)

桃園新屋、觀音等沿海鄉鎮區有著不少客家聚落,因聚落濱海而居、農漁兼作,發展出與台灣其他鄉鎮客庄有所不同的生活樣貌,像有「牽罟」、「石滬」及「吹海螺」等百年捕魚文化,是台灣相當少見的「海洋客家文化」。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桃園市每年舉辦「海客文化藝術季」來推廣海洋客家文化,現在也推出系列遊程,讓旅客跟著導覽員走進新屋沿海地帶,從新屋石滬故事館開始,認識沿海防風林、體驗百年石滬捕魚、品嚐手作鹹醢飯等等,無論大人或小孩都可以深度體驗的海客漁夫一日漁事生活。

身為一個桃園居民,記得以前只要適逢假日,就會和家人出遊,地點不是大溪區或復興區山上,就是前往觀音區與新屋區的海邊,新屋的永安漁港也是我和家人出遊時覓食的回憶所在,但對於桃園沿海地區還真的非常陌生。這次海客漁夫一日漁事體驗的石滬漫遊小旅行就以桃園市新屋區為主軸,我們穿越了新屋綠色隧道的美麗防風林,跟著導覽員從「牽罟文化館」及「新屋石滬故事館」出發,走進百年石滬群中,全面認識新屋沿海的海客文化(海洋客家文化)。

桃園、新屋|石滬漫遊小旅行:海客漁夫一日漁事體驗

說到石滬,大多人會先想到的是著名的澎湖雙心石滬,新屋區的客家居民則是以鵝卵石堆砌,以傳統「一心六石」工法堆成一條石堤。

在過去捕魚技術尚未像現在如此多元且發達時,祖先運用智慧,利用地形及潮汐而發展出了獨特的石滬捕魚文化。運用天然地形再以卵石堆砌成一條海上長城。魚群會隨著漲潮游入石滬中,待潮水退去後,小魚會從石縫中游出,體型較大的魚種就會被自然困在石滬中。因石滬捕魚漁獲數量無法固定,加上需要長時間等待潮汐變換、石滬又會因為風浪而損毀需要經常修補,現在已經鮮少有人會使用石滬捕魚了。

海客漁夫職前訓練。

我們來到了「新屋深圳石滬群」,這裡是桃園市政府規劃的石滬文化景觀,在當地新屋區愛鄉協會與地方人士的維護修繕下,新屋石滬群是台灣本島目前石滬保存的最完好的一區,也是我們今天體驗石滬捕魚的主要場地。由於石滬捕撈漁獲需要看潮汐,我們在岸上換上青蛙裝,在老師的講解中展開「海客漁夫職前訓練」,包含如何使用圍網、兩人如何同心協力在大海中抓魚等等,看似簡單的動作,實際做起來真的很不容易!

在臺灣沿海地區也有著不少石滬,只是時間無情更迭,在老一輩離世後缺乏年輕人繼承,缺乏效益又無人傳承下而逐漸消失。

北台灣的新屋沿海也同樣有著一片大範圍的石滬群,由於岩岸地形的緣故,滬群一圈一圈往海上擴出,遠看類似魚鱗,也稱為「魚鱗石滬」。新屋深圳里與蚵間里有數座石滬在當地協會保護及修繕下,保存狀況較佳、仍然運作中,目前也開放遊程讓旅客報名體驗在石滬中捕魚的樂趣。

走在百年石滬中用圍網慢慢捕魚。

由於潮水尚未退去,我們也摸不著水面下到底有何種魚種,一切都得等我們在石滬群中繞上個兩圈,才能揭曉謎底。不過因為石滬捕魚真的全靠運氣和天氣,適逢冬季漁獲量較少的季節,我們幾組人下去走了數圈,只有少數幾組補到烏魚苗,其他人則是一無所獲,雖然小小失望,也讓人體會到先人捕魚時的忐忑心情。

結束石滬捕魚體驗後,我們在岸邊聽老師講解潮間帶的生態導覽。

2021年桃園最紅的議題莫過於「藻礁」,吵得沸沸揚揚的卻沒有看過藻礁本人。這次來到新屋老師也特別介紹藻礁給我們認識,更拿了顯微鏡讓我們觀看藻礁的細節,這才知道原來新屋的藻礁已有7500年的歷史,而我們看得這塊紅紅小小的藻礁,20年時間還成長不到1公分,極其珍貴。

新屋石滬故事館是早期的警察哨所,現在經過重新整修後,委託「新屋愛鄉協會」經營管理,館內除推廣海岸環境教育及新屋生態環境外,也作為旅客騎著單車沿著新屋綠色隧道來此的休憩中點站,提供新屋石滬靜態展覽及教室使用。

新屋石滬故事館,我們午餐在此體驗自作「手作鹹醢飯」。

鹹醢(ㄏㄞˇ)飯是客家特色美食,沿海客家居民在石滬中捕撈到漁貨後,因為過去缺乏冰箱保存食材,才將捕捉到的魚類混入鹽巴、蒜及酒,以醃漬的方式發酵成為琥珀色,製成加工食品來延長保存。

鹹醢飯口味有點類似東南亞美食中常出現的「臭魚醬」或是「魚露」,湯汁會用來拌飯、炒菜等等,但是有人覺得很香、有人覺得很腥,就像是臭豆腐一樣,口味很見仁見智,但味道不管好不好吃,都充分展現了客家人勤儉的精神。

當天我們製作的鹹醢飯只加了少量的鹹醢拌入飯中,再加上蔬菜捲、蛋絲、柴魚末等等配料,復刻早期沿海居民的風味餐。鹹醢飯味道老實說吃起來鹹鹹香香的,個人還蠻喜歡的。

「海洋客家休閒農業區遊客服務中心」是台灣首座海洋客家「牽罟文化館」,場館原是軍方的海防基地,軍方逐漸撤離,閒置的場域在市政府爭取後改造轉型為提供旅客到新屋綠色隧道旅遊時的單車休息站。

牽罟文化館外掛滿著可愛的彩繪浮球,這些浮球原本都是海洋廢棄物,在牽罟文化館舉辦體驗活動下,透過彩繪成為一顆顆可愛的裝置藝術品,這讓我想到了先前拜訪過的澎湖南寮社區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走進館內,除了有咖啡、輕食提供旅客休憩的餐飲空間外,也展示牽罟歷史照片、捕魚器具及相關農漁珍貴文物,致力將海客文化的技藝透過文字、圖片等方式傳承及保存下來,每年也會配合活動不定期舉辦千人牽罟,築石塭、編織漁網等活動。

牽罟文化館旁的防風林步道別有洞天,防風林不只是用來固沙擋風用,也間接孕育了一片自然生態。跟著導覽員走進防風林步道認識各種濱海植物,也從植物中了解環境保育的重要性。

我們參與文化館推出的導覽活動,走進防風林認識導覽防風林生態及走進潮間帶摸蛤蠣、放魚苗體驗。走在淺灘裡,每個人彎腰摸著藏在沙子裡的蛤仔,當天每個人都收穫不少,讓人成就感滿滿。不少小朋友吃過蛤仔,卻是第一次認識蛤仔生長的環境。

每年有超過160萬尾的烏魚會隨著黑潮來到台灣西部沿海,漁民藉此捕撈只為了取得母烏魚肚子中的烏魚子,是漁民口中所謂的「黑金」。

隨著過度捕撈與氣候影響,現在迴游至台灣周邊的烏魚數量逐年減少中,為了使大自然逐步復甦,來到新屋除了漁事體驗外,我們也在協會的安排下體驗「魚苗放流」。讓人工復育的一隻隻小烏魚,沿著水流回到大海,希望他們能夠平安成長。對於小朋友來說,這是一個很棒的生命教育體驗。

有句俗話說:靠海吃海、靠山吃山,依賴在什麼地方,就要運用當地的客觀條件去討生活。我們活在非常便利的現代,想吃什麼、想買什麼只要透過網路就會有人送上門來,真的很難想像過去的祖先是如何生活的?這次實際走進大海的舞台,體驗海洋客家的日常,真的唯有實際體驗才能了解到在過去每一樣食材都是得來不易,不僅要看天吃飯,人生也要多一點運氣才行。

桃園、新屋|海洋客家休閒農業區遊客服務中心/牽罟文化館
官方網站:✅ 點我
場館地址:桃園市新屋區桃園市新屋區觀海路二段278號
營業時間:09:00-17:00
桃園、新屋|新屋石滬故事館
官方網站:✅ 點我
場館地址:桃園市新屋區蚵殼港20之2號
營業時間:09:00-17:00(每週一、二公休)
🇹🇼 桃園之旅|閱讀延伸
➡️ 桃園、楊梅|三連陂夕陽・粼粼波光、翩翩白影的巨型鷺鷥倩影
➡️ 桃園、大溪|從餐桌上的風景認識原住民文化的故事・桃原好棧 Tayniho-Pulami 原味餐酒館(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館)
➡️ 桃園、大溪|溪洲社區沉境新世界・走進河床裡的浮島!解密石門水庫沈澱池、自製療癒系星光生態瓶
➡️ 桃園、中壢|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懷舊的桃園將軍村與充滿活力的馬村市集(桃園三大眷村)
➡️ 桃園、中壢|國旗屋米干店・雲南風味的米干的香氣伴隨萬面旗海飄揚
➡️ 桃園、大溪|法鼓山齋明寺・找回那年夏天沈澱心靈的所在

❗️❗️部落格文字、圖片版權所有,未經同意嚴禁轉載或翻印使用,違者依法蒐證提告❗️❗️

作者:許傑 我是許傑,我的旅攝人生,揹起相機,找尋旅行中的大小故事。 旅行台灣368個鄉鎮,用我的照片說故事,城鄉368旅誌 / 離島旅行系列 持續連載更新中。 協助推廣、住宿體驗、攝影合作 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