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雲林,水稻田不再種植稻米,原本的新綠也因為輪作的關係,轉換成一片一片灰綠的色彩,有的種番茄,有的則是改種花生。眼前這一片已經是結實累累的花生田。這幾天村落內的婆婆媽媽們都在揪團,他們揪的不是購物,而是準備去打工,去花生田裡面幫忙採收花生,賺點外快,貼補家用。
很多人對於雲林真的很陌生,我小時候在雲林的鄉村長大,直到國小才搬到北部來居住,回想起兒時最快樂的時光,大多時候都是跟阿嬤一起去從事農事,不是在田裡種菜,就是去鄰居家幫忙剝花生及蒜頭。心血來潮的時候,就騎著腳踏車去養鴨場,跟著一大群的黃色小鴨一起奔馳著,而我小時候的寵物就是十隻黃色小鴨。季風吹起之時,在海邊的潮間帶摸蛤更是家常便飯,用沖天炮炸魚塭也是我們小時候最愛玩的惡作劇。
02
03
04
05
從小生活在雲林的我,看過各式各樣的農事生活,都市人眼中少見的場景,對我來說就像是呼吸般一樣自然。長大後到台北工作生活,鮮少回到雲林老家的我,這回到了雲林剛好碰到收花生的場景,許久未見這樣的場景,感覺熟悉又陌生。總是聽到哪戶人家的花生田又欠工,正在號招有空的村里婆媽一起去幫忙採收,這時我就知道收花生的季節又來了。
06
07
08
09
家裡附近的高架橋下,入秋後總有幾個阿嬤正在彎著腰挑著花生,只要看到她們,就知道季節花生的產季到了。這次又看到阿嬤她們,我們湊近想她們聊聊天。眼前這位阿嬤雖然講話不清不楚,卻很開心的一直和我們聊著天,我問她幾歲,她說已經八十幾了,仔細看看她臉上的紋路,的確已經深深烙上了歲月的痕跡。
10
我問她:這樣一直彎腰挑花生不會很累嗎?她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阿嬤說:「我這一生,活到現在,眼已經瞎了,腰駝了,腳也快不能走了,剩下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撿花生。」
時序接近中午,我又多說了一句:阿嬤,呷飽沒?
阿嬤看了看我們,卻反問我吃飽沒。我說還沒;阿嬤接著說:來來來,你們一起來我家吃飯,我家就在對面而已,我煮給你們吃!即便不認識,也歡迎你來我家作客,即便已經接近長眠之際,也要繼續做工做下去。
11
12
幾天後,台北的朋友下來雲林找我玩,我特別帶他去了一些我小時候會去的地方,雖然堪稱不上景點,卻都是充滿我回憶的角落。結束巡禮的行程後,我帶她去了一趟花生田,他從沒見過採收花生的景象,看得好開心、好開心。午後來到花生田,這裡一刻也不安靜,專門採收花生的機器正砰砰砰地發出聲響,帶著花斗笠的阿嬤們,緊緊黏著機器後方,眼前場景就好像白鷺鷥跟著拉車的水牛一樣,撿拾那些田埂上的「遺珠」。在過去機器還沒普及之前,我記得小時候都是跟著奶奶的腳步,在炎炎日頭下,彎腰撿拾一顆顆花生,當時都得花上好幾天時間,才能採收完一整片田
13
14
15
「來來來!你們多拍一點,讓更多都市人都知道花生農到底有多辛苦,讓他們知道這小小粒花生到底要花我們多少工夫才能送到你們嘴裡。」在花生田裡這位阿嬤笑著這樣跟我講。每顆小小的花生對他們來說都像孩子一樣,用心灌溉慢慢捏、用時間讓他們慢慢生長。
16|每次彎腰,都是一次對這片土地的感謝。
17
18|不管塵土多飛揚,阿婆阿姨們始終在這片飛塵中找尋一顆顆遺落的花生。
19
20|工作累了,就脫下雨鞋席地而坐吧!我們所採的土地,永遠是最乾淨的地方。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土生土長的雲林人,大多都還保有天生無邪的個性,言談中都展現出台灣人最熱情、草根的面貌。
31
32
33|雲林的廟埕前在花生產季時大多都是這樣鋪滿了花生的景象。
34
35|採收完成的花生,還得經過暖陽曝曬個好幾天,才能夠正式裝袋送入加工。
36
37|裝袋也是村子裡的大事,許多鄰里能幫忙的人都會出來幫忙,一直協力幫忙把花生裝完為止。
38
39
40
41
我們無意識地都稱這邊為「鄉下」,自然而然就說他們是「鄉下人」。其實生活在都市的人都很習慣用「鄉下人」來稱呼「農民」,但其實這在無形中已經是一種階級歧視,倒不如說這樣說好了,我們這些住在都市來的人其實在這些農民眼裡才是名符其實的「鄉下人」,因為很多作物和農事在他們眼中都是平常不過甚至是生活一部分的事情,我們卻感到驚奇與陌生,他們都還笑著我們俗呢!
花生就像是雲林農民的草根性,不管外界紛擾,都靜靜的也深深與這塊土地上連結著,一天一天的慢慢吸收日月精華與土地的恩惠,活得踏實也真實。
🇹🇼 農村之旅|閱讀延伸 ➡️ 水林|每一次低頭都是向土地致敬.農人們的蕃薯精神 ➡️ 古坑|石壁咖啡農.艷紅濃縮的一顆甘苦豆 ➡️ 麥寮|台灣生菜村.大地孕育出冬日最陽光的笑顏 ➡️ 東勢|雲林時光.養鴨場的黃色小鴨 ➡️ 莿桐|孩沙里.璀璨的三色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