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豐濱|
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時光織就的遺忘面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座落在花東台十一線上的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在大雨中仍然冒著縷縷炊煙,這裡是纖維藝術創作者陳淑燕及部落竹籐編工藝家杜瓦克·都耀Tuwak·Tuyaw的創作小天地。


光織屋面對的就是開闊的太平洋,不管晴天、雨天,都是纖維藝術創作者陳淑燕及部落竹籐編工藝家杜瓦克·都耀Tuwak·Tuyaw的避風港,是延續部落古老工藝的核心,也是推廣台灣在地自然纖維創作的基地。

陳淑燕老師是台東人,笑著與我們介紹自稱自己是漢人,卻因為太喜歡原住民與大自然,所以跑來這裡定居了下來。她的先生杜瓦克·都耀則是噶瑪蘭族人,我們印象中的噶瑪蘭族大多都是在宜蘭生活,他說有少部分的先民遠從宜蘭遷居到此,並且藏名埋性的躲在阿美族的部落中,隱藏自己是噶瑪蘭族的身份。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02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03

走進開放式空間的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兩隻的小狗衝了出來、搖著尾巴,在我們的腳邊磨蹭著,熱情的迎接著我們的到來,即便已經被大雨淋的濕漉漉的。還記得2016年時就拜訪過了光織屋,當時對於這間小屋中的各種編織作品非常感動,事隔兩年再訪光織屋,不僅規模變大了,藝術品的種類又比過去多了更多。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04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05

倆人原本在都市工作,後來回鄉幫忙替部落做一些事情,在此生活的同時,也想找回過去先民生活的溫度與工藝,因而發現許多充滿古老性、原始性的工藝品已經很少人會製作了,更發現充滿特質的手工藝再不傳承,就會失傳、成為絕響,決定找許多耆老詢問作法,因而發展出了光織屋,作品也多是以樹皮、竹子製造,保留了原始的溫度。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06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07|各種竹編的藝術品在光織屋中都可以一次看到。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08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09|魚筌是過去原住民漁撈所編織而出的一種漏斗狀容器,主要是利用河川的落差來從事「誘捕法」的捕魚活動。

魚筌製作材質以黃藤與竹為主,利用絞織編法縛紮而成,當魚、蝦等獵物進入之後就無法游出去,進而被捕獲。魚筌本身就是一種工藝作品,裝入燈光後,光影一絲一縷流露而出,成為生活與公共空間妝點的當代美學,不僅替生活品味加分,更讓文化用了新的方式流傳下來,從捕魚成為捉捕人心的靠岸藝術品。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10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11

光織屋不僅工藝保留,也可見到許多原住民的文化精神,從竹編魚筌、樹皮布、草木染、手造紙等等,都是原住民過去的古老手藝,利用素材保留了生態智慧與採集的知識,隨時代轉換的古老工藝,不僅多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設計價值加成,不只部落居民喜歡,也要讓更多人喜歡。開放式的空間歡迎每個旅客,歡迎你停下腳步、進來坐坐,與他們的作品對話。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12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13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14|利用構樹皮延展的特性打造的系列作品。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15|走進老師們平常製作作品的工作室,地上滿是剛刨下的木屑,一旁灶火冒著縷縷白煙,空間被炊煙燻的黑漆漆的。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16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17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18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19|老師說這些作品每一個步驟都相當費時,從採集、處理到最後的完成前還要先經過煙霧燻上數個月,接著在拋光,才算完成,非常費工。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20

光織屋將古老的手工藝「魚筌」重新打造成「魚筌燈」,小至家飾、大至戶外裝置藝術,將古老的藝術與文化轉換成現代人能夠接受的風格,持續保留文化的手感溫度,並且舉辦課程讓傳統手藝持續流傳,並讓跟多人知道先民是如何與大自然共生共存的,用各種方式把人連結起來,希望有更多人參與與傳承。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21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22

花蓮,豐濱,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23|製作一盞魚筌燈製造不僅耗時,價格也不比東南亞的便宜,所以光織屋打造了更大型的戶外裝置藝術作品,最大可製作到3.5米高的作品,走高端、大型空間裝中藝術來突破困境,甚至到過加拿大燈節戶外展演,藝術創作但會到部落讓當地人一起參與。

花東台十一線串連起太平洋左岸的台東長濱、花蓮豐濱這兩鄉鎮,也串連起了阿美族、布農族與葛瑪蘭族的生活場域。因為族群的多元性,讓東海岸的文化底蘊遠比台灣其他地區來的更加有厚度,這也成就了「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誕生,當地的原住民藝術家以藝術作品的方式讓在地的文化與旅人有連結,更讓來到此的人們有了更深的旅遊印象。

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持來完成的。」我在老師們身上印證了這句話。

🇹🇼 花蓮之旅|閱讀延伸
➡️ 花蓮、秀林|和平車站・水泥工築夢的起點
➡️ 花蓮、鳳林|美好花生・堅持使好的事情延續發生
➡️ 花蓮、壽豐|放牛班・解開阿美族餐桌上的阿里鳳鳳
➡️ 花蓮、吉安|高第國際藝術・動手製作專屬自己的玻璃工藝品
➡️ 花蓮、玉里|玉里客城鐵橋.晨光灑落稻海的花東縱谷
➡️ 花蓮、富里|富里車站・收藏記憶風土的穀倉

❗️❗️部落格文字、圖片版權所有,未經同意嚴禁轉載或翻印使用,違者依法蒐證提告❗️❗️


作者:許傑 我是許傑,我的旅攝人生,揹起相機,找尋旅行中的大小故事。 旅行台灣368個鄉鎮,用我的照片說故事,城鄉368旅誌 / 離島旅行系列 持續連載更新中。 協助推廣、住宿體驗、攝影合作 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